|
【佛山陶瓷网】博士鲍杰军:从《中国智式》到《现代企业逻辑》 |
【baojiejun】2010-6-17发表: 博士鲍杰军:从《中国智式》到《现代企业逻辑》 三年前,《中国智式———建陶产业强盛之道》问世,被评为建陶行业人士必读工具书,热卖至今。该书作者———佛山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鲍杰军———在完书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 博士鲍杰军:从《中国智式》到《现代企业逻辑》三年前,《中国智式———建陶产业强盛之道》问世,被评为建陶行业人士必读工具书,热卖至今。该书作者———佛山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鲍杰军———在完书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终于在去年完成了博士论文《现代企业的成长及其控制研究———基于企业家需求的角度》。去年10月,鲍杰军的博士论文通过了严格的终审和答辩,并最终被评为优秀博士论文。今年5月23日,鲍杰军正式获授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建材系统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个博士企业家,根据其博士毕业论文改编的书稿《现代企业逻辑———基于企业家需求的角度》也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鲍杰军为什么要写书?为什么要读博士?现代企业逻辑是什么逻辑?日前,本报专访了鲍杰军。 为什么要写书?企业家需求什么?这是我十几年一直困惑的事情。 鲍杰军的博导本来建议他以“中国建筑陶瓷行业发展战略研究”为博士论文论题,但是鲍杰军避易就难,冒着博士论文无法通过答辩的风险选择了难度系数极高的开创性研究方向———现代企业逻辑。是什么驱动他做出这样的“非理性”选择? 鲍杰军的博导本来建议他以“中国建筑陶瓷行业发展战略研究”为博士论文论题,但是鲍杰军避易就难,冒着博士论文无法通过答辩的风险选择了难度系数极高的开创性研究方向———现代企业逻辑。是什么驱动他做出这样的“非理性”选择? “写书是一种宣泄,有种非说不可的内在驱动”,鲍杰军说,“开始做企业,大家可能都是为了财富、为了赚钱。但是在企业做到一定的时候,继续往下做的动力在哪里?方向在哪里?这是我十几年一直感到困惑的事情。其实不光是我一个人感觉困惑,可以说绝大部分的企业家到了这个阶段也会困惑。因为当财富的追求已经没有多大激情、没有多大动力的时候,那么下一步又追求什么?做企业到底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不断地被提出。所以,我们根据这样一些困惑,建立了这样的一种逻辑,就是企业到底是什么,跟企业家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企业家?” 为了找到困扰自己多年的问题的答案,鲍杰军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阅读了包括《国富论》等艰深理论著作在内的海量书籍,更是经常凌晨3、4点钟起来,趁着万物寂静艰苦写作,20万字左右的博士论文十几易其稿。“企业家一般不能按正常的上下班的时间来计算工作与休息,因为要想的问题太多了,有时晚上睡不着躺在床上也是一种工作,而我的灵感很多时候都是在凌晨三四点钟的时候出现,所以有时灵感来了,就得开始工作。”鲍杰军如此说,“古话说四十而不惑,可能过了四十岁后人的思考能力会更强一点,所以抓紧时间把想到的东西记下来,写出来,担心以后思考能力下降就写不出来了,现在都有一种危机感。” 天道酬勤。鲍杰军的博士论文以独树一帜的理论探索获得了答辩委员们的一致好评,以90.7分的高分通过答辩,鲍杰军也被推荐为唯一一位学生代表在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毕业典礼上做主题发言。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出版社社长在看过鲍杰军的博士论文后,认为论文对于非民营企业也有非常强的参照意义,建议鲍杰军补充相关内容后将论文改编出版,最终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书。 “其实写书是有压力的,写出来的东西是对的还是错的?会不会和别人的想法雷同?读者能不能接受?中心表达清不清楚?文章的逻辑合不合理?我的确是非常认真地在写,尽管写的观点不一定每个人都认同,但是确确实实是表达我自己的观点,从自己的视角看问题。”虽然写书的过程极为痛苦,但鲍杰军依然认为这一切都值得,“我们的价值并不是单纯地把这些事件拿来组合,而是对每个事件要有评价,要有自己观点,对历史要有回顾,对未来要有构想。当我们从整个行业的高度来看的时候,自然会看得更广,看得更远。迈克·波特也曾谈到,一个企业的经营好坏,关键在于行业所处的位置。当我们能够看清楚一个行业的未来的时候,自己的企业下一步应该怎么做,也就变得清晰了。” 为什么要读博士?把我以前积累的东西,系统表达出来,深刻研究出来,这是一个难得的体验。 被誉为行业智者的鲍杰军心中一直有个学术研究的情结,“记得大学毕业之后想考研究生,学校不让考,而是把我们一些年轻的助教送到其他大学里深造。当时我去了武汉建材学院,就是现在的武汉理工大学,读了一年,但是这种深造没有学位。所以后面只要有机会,还有能力去读的话,我就顺势往上读了。emba也好,博士也好,都是出自于我个人的兴趣爱好。”鲍杰军这样解释他为什么要选择去武汉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原因。 言谈中,鲍杰军并不掩饰他对于博士学位这一荣誉的看重,但他同时指出,能够将系统性的研究与攻读博士学位结合起来,才是他内心最强烈的需求。“我一直希望成为一个博士,获得学历和学术上的认定。此外,通过做研究、做选题,去把我以前积累的东西,系统表达出来,深刻研究出来,这是一个难得的体验。所以在戴博士帽的时候,我心里是很激动的,也很有满足感。这个过程本身很享受。” 作为建材行业培养的第一个企业家博士,鲍杰军却坦言,企业家的身份,其实对于他的求学生涯不但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帮助,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困扰。“大部分人对企业家读博士有很多误解,包括我们的老师,但给我们上了几堂课后老师们就理解了。”鲍杰军微笑着回忆起当初的情形,“我们的外语老师就说,‘我一开始对你们这样的学生,是有点排斥的,总觉得你们是来混文凭的,但经过这几天,我倒认为学校应该多招你们这样的学生。’因为在跟老师的交流中,我们这种做企业的理念以及行为方式对他来说也是很新鲜的冲击,而我们的管理经验与实践能力又是其他经历的学生所不具备的。” 武汉理工大学作为建材系统重点院校,师资力量与硬件设施都属一流。而正是在这所大学里面,年轻的鲍杰军在深造的那一年中,便以高大的身材、精湛的球技被队长特邀参加了校排球队,一起为学校拿到了历史最好成绩———武汉地区高校比赛的第三名。我们无法去推断鲍杰军作为博士生代表在毕业典礼时,脑海中是否会闪回起那些青葱亮丽的记忆,但能够以此方式,和这所渊源深厚的高校道别,想必是一件不可比拟的快乐。 现在鲍杰军依然酷爱运动,更一举带领了建陶行业打高尔夫的风潮,并专门写过一篇《golf+emba=行业新未来?》的文章,以此论道行业。“往往大家会误解,认为读emba只是为了扩大社交圈,并以此谋求生意上的收获而已。”鲍杰军回顾自己读emba历程的时候说,和很多人所认为不一样的是,读emba的大部分人都是在寻找学习的途径,并没有想象中的功利性,而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可能比老师上课所带来的收获更大。“当时我们班上有56个同学,没有一个同学敢说自己是最行的,每一个人都自己的长处和独到之处。同学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又没有拘束,言语、行动都能够互相学习、互相提升。这点是我读emba最大的收获。” 那么emba与博士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里呢?“读博士,上课成为次要的,每个人都在单独地做自己研究,同学之间的交往比较少。emba的同学大部分是企业家或金融家,而博士同学基本是高校学者,难得聚在一起。” 而正是这种研究的压力使鲍杰军真正静下心来,潜心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我一直想找个机会深入研究企业与企业家的互动关系,那么做博士论文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要是平时,叫我静下心来用几年时间自己去研究课题,由于没有压力,恐怕最多能写几篇文章而已。就不会很系统,很严谨地去研究它。” 不但鲍杰军自己爱学习,在整个欧神诺也是读书蔚然成风。欧神诺的高管,基本上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很多人都拿到了mba、emba学位,或者是正在攻读中。“每个团队都会有他的特点,欧神诺的领导层确实学历是比较高。”鲍杰军这样谈自己的学历观,“我们在使用提拔人才的时候,不会唯学历论。但是我们很重视教育经历,学历是学习的资历,是一个学习过程的证明。我们企业也给予员工不断的培训,不断地送出去,持续地提高个人的水平。” 什么是企业家?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才是真正的企业家 研究企业的著作很多,但大部分是在研究企业是如何经营的、怎么去做市场、怎么去做研发的、怎么去抓人力资源、抓生产,很少人去研究为什么要做企业。而鲍杰军的这本《现代企业逻辑———基于企业家需求的角度》,视角无疑是比较特殊的。一般的学者教授由于没有企业的实操经历,很难带入企业家的现场感;而绝大多数的企业家又不喜欢与貌似枯燥的理论打交道,缺乏研究的兴趣。 鲍杰军以大学老师的身份下海,经营企业接近20年。料想这20年中间,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学者与商人之间的自我交战,而今通过自我砥砺,探幽寻明得此成果,不但是个人之大幸,更为企业界和学术界提供了难得的样本。 “从企业家自身的需求的视角来看,企业家就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实际控制者,因为他把企业当成一个工具,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一种工具。他的需求不同,他的价值取向不同,他的能力不同,那么他做企业的方法就不同。”鲍杰军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能说用这种方法就是真正的企业家,用那种方法就不是真正的企业家。企业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也是普通的人。他是有自己的目的的,有自己需求的。没有企业精神,这个企业家就不叫企业家。无论是企业战略,还是企业文化、企业经营,企业家的想法是无处不在的。” 在书中,鲍杰军选择了三个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作为案例分析:联想和柳传志、万科和王石、哇哈哈与宗庆后。 “柳传志对企业的经营控制应该是一个典范。从一个计算机所下面的一个企业,慢慢发展到现在的上市公司,最后变成一个私人控股的国际化大公司。走这条路的很多人摔跤失败甚至身败名裂,而柳传志成功的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充满了智慧。” “王石并不是一个万科大股东,他的股份非常少,但是他非常有效地把自己跟万科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不是把万科转成私人控股,甚至也不是通过企业文化、企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等等常规手段来实现控制。他更多的是通过登山、探险等等一系列的个人活动,包括给中国移动做广告,通过这种方法把自己的个人行为和企业行为很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人感觉他就是万科的代言人。他对企业的控制,对接班人的经营者的选定,都非常有独到之处。什么是企业家?企业家不一定是大股东,但他是企业的实际控制人,那王石就是非大股东的企业实际控制人。” “娃哈哈的宗庆后,他也是非常典型的。因为他以前是娃哈哈的创始人,是一个集体性的企业,并不是私人企业。而他的强有力的控制,让别人以为娃哈哈是一个私人企业。纵然他与达能的利益纠葛饱受非议,但他依然是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参照样本。” 同时,鲍杰军不无遗憾地表示,如果能够近距离对话或者观察作为案例的企业家,才算得上真正的严谨治学态度。那么,揽镜自观,一开始就是私营企业的欧神诺,又是如何定义企业与企业家的关系的呢? “欧神诺是一个股份合作企业,是一种非血缘关系的家族企业。大家是一个团队,是很紧密的合作者,就好像兄弟一样,有的时候可以说比亲兄弟还亲。”鲍杰军对自己企业的定义非常有意思,“我们注重的是合作伙伴之间的感情,大家合作得非常好、非常开心。在此基础上,我们强调企业家对企业的控制权。我们公司的核心理念是合作创新制,是把合作摆在第一位的。” 身为董事长的鲍杰军坦言,自己现在主要是做一些战略上的思考和政策制定,以及团队之间的沟通工作。他说,“虽然企业家是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但这种意志应该体现在什么呢?在战略层面,企业的未来,包括企业的文化导向,所谓的价值取向,这才是企业家的工作。” 鲍杰军并不赞同过于强势的领导风格。在他看来,企业的文化,一定是融合的。真正的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团队相互融合、相互妥协、相互包容的结果,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会有生命力。“学习是要员工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鲍杰军说,“不是像有些企业家所要求的,我的话就是语录,你们就背吧,背完就照着执行就完了。” 什么是企业家需求?经营之神,其实就是企业家已经到达了精神需求,自我实现的阶段 一路走来,鲍杰军游走于学术与企业两界,而皆有不凡建树。曾说过“企业比生命还重要”的他与朋友一起共同打造出科达、奔朗,直至今日的欧神诺传奇。今天,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路走来,鲍杰军游走于学术与企业两界,而皆有不凡建树。曾说过“企业比生命还重要”的他与朋友一起共同打造出科达、奔朗,直至今日的欧神诺传奇。今天,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 “企业就是事业的平台,人生的舞台。你整天会为它去思考、会去行动,总有一个事在牵挂着你。”经历了创业时期的激情,鲍杰军已经可以平静地看待许多问题,“我为什么要做企业?并不是单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给团队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充分发挥群体的作用。所以这个问题弄明白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很多事情,做好团队的调整、分工和合作就好了,如果自己承担的太多,那么别人基本没事干了。例如诸葛亮势必亲躬,反而酿成蜀中无大将的局面。” 也有行业人士不胜惋惜地认为,恰恰是鲍杰军的儒商气质,延缓了欧神诺的发展速度。对于这一点,鲍杰军这么认为,“每个人做企业的方式和方向不同,欧神诺致力成为行业最受尊重的企业、最具价值的企业,而不是成为行业最大的企业,不是去做人数最多的、销量最大的、规模最大的。我们的方向是让企业得到消费者、得到同行的尊重,为消费者创造更大的价值,也同样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个是我们经营企业的目标和方向。” 鲍杰军认为,企业家需求的起点是财富,是对物质的需求。但并不是每个人获得财富以后,他的精神需求层次就会得到提升。所以很多企业家,特别南方的企业家,企业成长速度很快,规模也很大,但企业家需求的提升与企业家成长不匹配,就会出现企业成长后的失衡问题。“所谓的经营之神,其实我的理解就是,企业家已经到达了精神需求,自我实现的阶段。这个时候他就会成了神、成了圣,那是一个伟大的企业家。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家,包括所谓的首富,由于价值没有及时得到调试,那么他和他的企业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那么鲍杰军自己又有着哪些特别的精神需求呢? “做企业与做人其实是一回事。我的行为目标就是希望为社会创造价值。写这本书时,我一直处于一个非常激动的状态,有一种莫名的使命感。” 诚然,一个成功理论的研究和追求,对社会、世人的影响是长远的,但在初期却不一定为世人认可。比如科斯1937年发表《企业的性质》一直不受重视,直到70年代才被重新发现和推崇,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也不期待读者能够完全理解我这本书,但是我有信心。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工具属性会越来越强,而随着现代人的需要越来越个性化,企业家的那种单纯赚钱或者生产交易的物质需求可能会越来越弱,反而精神上的需求会越来越强。我们这本书只是提一个理论方向,其实还有更深度的东西需要去探索研究。”谈到这本呕心沥血之作,鲍杰军不由得微微激动起来。 完成这本书后,鲍杰军自言已经达到了真正的平和状态,“把这个逻辑命题建立起来之后,我自己觉得可以将企业的问题看得更清楚、更轻松、更透彻,对管理大有裨益。”除了能够给企业经营者以反思以外,鲍杰军更建议只要是企业的相关人员,都应该看看这本书。“首先,建陶行业发展到现在,方向该怎么走,企业按那个方向发展完全取决于企业家,取决于企业家本身的想法、需求和素质。听上去好像自私自利,但事实就是这样,而现在很多企业家和业内人士都还没有认识到企业家精神对这个行业发展的重要性。”鲍杰军说,“有时候很多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很难理解老板的决定,他总觉得按常规不是这样的,其实他不知道老板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如果你站在老板的角度看问题的话,可能更容易理解。” 不过,鲍杰军自己也承认,由于《现代企业逻辑———基于企业家需求的角度》是以纯学术的手法写就,虽然理论自成体系,逻辑严密周详;但由此也造成了阅读的趣味性降低,倘若有机会,他会再另行推出畅销版,用平实而生活化的语言,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他的思想成果。 曾经有人预言《中国智式》将影响中国陶瓷行业至少十年,而《现代企业逻辑———基于企业家需求的角度》以全新的角度解释了企业存在的目的,揭开了企业成长的密码,用鲍杰军的博导程国平教授的话来说,“本书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开启了一个理论天窗,并自圆其说地建立了现代企业的逻辑······本书打开的只是一扇新的窗户,窗外的世界充满未知,还有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巨大空间,我诚挚地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并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们有理由相信,相比《中国智式》,《现代企业逻辑———基于企业家需求的角度》能够给社会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可能是一百年。我们真诚地期望,中国陶瓷行业能出现更多的类似鲍杰军这样在学术和实践方面都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个行业的水准,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企业家的水准决定了企业的水准,所有企业的水准决定了行业的水准,并最终影响了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 (【baojiejun】更新:2010/6/17 15:56:33)
|